Categories: 移民新聞

[新聞] 【讀者投書】何孟璇:我們的土地,他們的故事──移民工文學獎,記下台灣土地離散悲歡

「你看鄉土劇裡他們房間那麼漂亮,是誰打掃的?是家庭幫傭。然而,哪一齣連續劇有演到家庭幫傭?我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更真實的呈現在台灣人眼前。」

第二屆移民工文學獎徵件開跑,發起人之一張正,重述了移民工文學獎的目的,直指台灣社會長期對東南亞移民生活處境與工作權的忽視。

翻開第一屆移民工文學獎的得獎作品,無論是訴說跨國婚姻的期望與失望,或是移工來台的各式各樣工作經歷,都展現了「他鄉之夢」──

曾經期盼,嫁來的台灣可以是第二個家;曾經以為,只要努力工作,在這裡就能得到更好的報酬。換作是我,又怎麼能預料到,到他鄉的拚搏,沒有根的人,是這麼容易被遺忘在社會的一隅。即使我們、即使他們,明明都同在這。

● 真實的台灣 由「他們」撐著

張正指出,目前在台灣的國際移工總數約有59萬(包括行方不明的「逃跑外勞」),合法移工之中,其中以印尼籍勞工最多,約有22萬人,越南籍勞工約14萬人居次,菲律賓籍10萬,泰國籍有將近8萬人。由於台灣相關法規約束,東南亞移工來台轉換雇主不易,於是,無論是因自身因素或外力使然,離開原仲介雇主的移工就成為了所謂的「逃跑外勞」,而這樣的移工在台灣竟也高達4萬。

「其實他們就在我們身邊」,張正表示,這些行蹤不明的外籍勞工,其中不乏來到了農產區成為農業勞工的移民們;也就是說,我們的一日三餐有一部分正是移工們所栽植的。

也因此張正感嘆,明明就與生活息息相關,台灣社會卻經常忽略了這些來自東南亞的國際移工。「這是沒有把真實的台灣說出來,這對我們一般台灣人來說,不公平。你會以為台灣現在有什麼小確幸啊,都是靠我們的努力。其實不是啊!有80萬、90萬的這些東南亞朋友,在我們的背後,撐著這個台灣社會。」

● 透過媒體改善社會 「還是能起作用的!」

發起人之一張正,較為人所知的是他曾擔任「四方報」的總編輯,關注東南亞移民工長達10年。原先在「台灣立報」任職,在媒體界打滾多年,開始思考「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到底有什麼用、對社會有什麼影響」。加上恩師、也是已故前台灣立報社長成露茜給了張正兩本《東南亞史》,讓張正驚覺:「我以為我是一個什麼都知道的報社副總編,結果我對東南亞是十分無知的。」

於是張正後來進入了東南亞研究所就讀,也參與創辦「四方報」──第一份由台灣人為東南亞移民/移民工所創辦的母語報。四方報獲得的廣大迴響,讓張正體悟到,透過媒體改善社會,仍是一條可行的路:「還是能起作用的!」這讓張正更積極去開發增進東南亞移工權益的可能,如「唱四方」節目,是台灣第一個全東南亞語歌唱節目;將在今年3月29日正式開幕的「SEA MI 望見書間」,則是台灣第一間東南亞書店。

越來越多元的活動隨之而生。第一屆的「移民工文學獎」的概念,也在張正與幾個朋友吃熱炒時誕生。由於創辦時就定義了是「文學獎」,而非「徵文比賽」,提供的10萬元獎金著實讓不少東南亞朋友們心動,因為10萬元,可能就足夠讓東南亞朋友們能在家鄉買塊地。對應移民工的英文「Migrant」,音近「買塊地」,讓籌辦文學獎的夥伴們戲稱這是一個「買塊地文學獎」。然而,高額的獎金其意義豈止是買塊地,更重要的是他讓移民工朋友們感到自己備受重視。

張正想起自己留學越南時期,原本並不特別喜愛讀書,卻在充滿陌生的環境,對中文閱讀的渴望,也因此感受到語言的力量,並且認為「如果今天是我們台灣人來為東南亞移民工辦報、辦文學獎,他們會覺得,自己是被這個地方重視的,自己是被這個地方認同的。」

● 新移民二代評審團 追回母親的語言

由於移民工文學獎同時會有東南亞四種不同語言的投稿,因而先由四組母語評審進行初選,將選出來的作品翻譯為中文後,最後交給中文評審決選。

而第二屆的移民工文學獎,與上屆最大的不同,是在中文評審前,增設了觀察員,而中文評審也分成兩塊:一塊是傳統的成人評審、另一塊是新移民二代評審。四個不同語言的組別,越南、泰國、菲律賓及印尼,都各設觀察員協助紀錄並報導比賽的進行,以增加文學獎遴選機制的公開與透明。而新移民二代評審的加入,則類似法國的「高中生鞏固爾獎」及日本「高中生直木賞」的方式,讓10位具有菲、越、泰、印尼血緣的青少年組成新移民二代評審團,以他們的眼光,選出心目中的最佳作品,也期待他們能對自身文化產生更多的認同,「要展示給新移民二代看『你學媽媽的話是有用的、是有榮譽的』」張正這樣說。

● 你們、我們、他們 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生存

「其實我們這樣做來做去,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台灣好。我們希望台灣是一個公平的社會、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;是一個不分國籍、只要處在這個地方,即使他沒有公民權,我們都要尊重他是一個人,他有書寫的權力、他有被知道的權力、他有發聲的權力。」

淺層來看,移民工文學獎似乎只是一個為「外國人」而辦、為他們好的活動,其實不然。「他們如果在這邊過得比較舒服,我會覺得我比較舒服。我不希望我的周圍有人不講一句話、被歧視,只因為他比較黑、比較矮、比較窮、或者工作比較差,如果有這樣的狀況,我自己過得就會不舒服。所以我們在做的事情,你說很厲害嗎?其實也沒有。回過頭來還是很自私的,我希望我在這邊過得好,我們希望我們在這邊過得好。所以我們要把他們的故事,發生在我們的土地上面的他們的故事,盡可能地呈現出來。」

張正表示,這個活動仍是「自私」的,自私地希望台灣更好,自私地想記錄下台灣這塊土地被忽略的故事。現代科技蓬勃發展,旅行、移居早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。正因為這樣,我們這代人更不得不面對這種「離散」。在台灣土地上的東南亞朋友們,在語言文化上的處境,也許就像在越南啃著中文書的張正,也許就像在異國看到漢字招牌內心激動的我們。現代社會已經無法僅用國籍來分辨他者,唯一能夠確定的是,你們、我們、他們,都同時在這塊土地上生存。

這也正是,移民工文學獎,想要記下來的事。

(作者為flyingV採訪記者)

sam